过度劳累青年必看!教你识别典型/不典型心梗预兆,预防猝死

2024-03-15 02:01

 

发病前几小时或几天

有些人在发病前1个月就会出现身体不适,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注意到。

研究发现,超过半数心梗患者在心源性猝死前1个月曾出现症状,且九成在猝死前24小时会再次出现症状,但只有19%的患者呼叫了救护车。

通常,前期症状表现包括:胸闷、胸痛、心慌、呼吸不畅、腹痛、牙疼、不明原因的恶心和呕吐等,如近期曾出现,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医生会为患者排查是否出现心肌缺血迹象,这时冠状动脉还没有完全堵塞,及时采取措施就可以避免随后的心梗发作。

发病前1小时

这是阻止心梗发作的最后机会,一定要抓住。

患者在这个阶段会感觉以上所述症状越来越严重,这预示着心脏中的一支冠状动脉马上就要完全堵塞,心肌缺血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此时要尽早到医院诊治,还有机会把心梗扼杀在摇篮里。一旦延误,心梗便会发作。

心梗发病

心梗发作时,症状严重程度到达顶峰,患者会感觉胸口压着一块大石头,呼吸困难,满头大汗,甚至有濒死感

此时,应马上停止活动,安静休息,立刻拨打120寻求急救,切不可自行去医院。

 

发病后几小时

患者应该已经被送到医院,医生会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推荐治疗方法,如冠脉介入或冠脉搭桥手术,这些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开通堵塞血管,减少心脏梗死面积,降低致残致死风险。

 

若患者和家属犹豫不决,流失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患者的心肌和生命。所以,一定要相信医生,给予最快最合理的治疗。

术后8小时

如果手术顺利,患者术后8小时即可开始康复运动,在床上抬抬手脚,如果没问题可以坐起来。只要遵照医嘱循序渐进地训练,身体很快就能康复。

出院

对于经历过急性心梗的患者来说,出院后如何防止疾病再发,如何回归社会的重要性不亚于心梗救治本身。

心梗患者除了严格遵守医嘱,定时定量地服用药物外,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心梗患者的心脏往往处于脆弱状态,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预示着更大的风险。动态心电图能够捕捉到心脏的细微变化,为医生提供宝贵的参考信息。帮助医生对心梗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和药效评估,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

心梗来临前,身体这样“提醒”过你

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心绞痛,有濒死、压迫感,可持续5~15分钟或以上,还有人伴有出汗、恶心等。

 

与典型症状相比,当出现这些不典型症状时也值得警惕:

偏头痛;

下颌痛、牙痛;

嗓子疼、咽喉部有辛辣感;

心前区疼痛;

前胸、左肩、左腋下疼,一般为钝痛而不是剧痛;

胸骨后、颈部痛;

后背痛;

上腹部疼痛,感觉“胃痛”等;

左下肢、左腹股沟疼。

心梗最怕一个字:扛

不少人总觉得自己身体素质好,有点病扛一扛就过去了,看病太浪费时间,或者错误地判断为其他疾病,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南方都市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身体有病痛时,53.8%的人选择“扛着”;只有11.4%的人“马上去医院”;59.3%的人会“自己买药吃”;40%的人习惯“上网查相关知识”;12.1%的人会“咨询亲朋”。

 

扛着不去医院,让小病拖成大病,一旦身体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诱发急性心梗。

过度劳累、压力大也是心梗找上门的原因

中青年心梗发病人群主要是脑力劳动者,有的人工作起来几天都不休息。在临床上,经常能见到连续几天睡眠严重不足的心梗患者。

这种没有规律、过于劳累的生活,非常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梗。

 

另外,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交感神经兴奋,这很容易引起心梗发作。

心梗后的科学抢救要点

建议40岁以上的人定期体检,每半年做一次动态心电图检查,另外还要定期监测血压,至少每年做一次血糖检查,观察是否有心电异常信号和心肌缺血风险

一旦发生胸口痛,有濒死感、压迫感,持续5~15分钟或以上,并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要高度警惕心梗。

多位专家共同呼吁,心梗救治应牢记两个“120”:

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

相关新闻

站点地图 Powered by benefm

© 2024 深圳市善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58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