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8年干一件事:让可穿戴心电监测飞入寻常百姓家|点亮河南科创之路

2024-01-31 09:39

1月10日,从省委书记楼阳生手里接过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奖证书时,王宗敏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不能辜负楼书记的期望,要让心电监测更好更多更快的飞入寻常百姓家。

像测量血压和血糖一样,能随时随地进行心电监测,这事儿并不简单。

为解决这个切实和人民健康相关的难题,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善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校、医院、公司的一群人,用了8年时间来完成这一个项目、做好这一件事儿。

可穿戴心电监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1月19日下午3点,郑州大学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宗敏,步履匆匆地走进了位于郑州大学逸夫楼的实验室。

刚进办公室,他就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崭新的手持心电卡和一件柔性心电衣,指导着顶端新闻记者扫码体验。

打开小程序,手机注册绑定后,通过蓝牙连接到心电卡后,即可拿着心电卡静坐并开始监测。30秒后,一份包含有6项医学指标的AI智能心电分析结果和实时采集的静态心电波形图,瞬间呈现在了你的手机上。

从扫码注册到出结果,全程不超过2分钟。

如果你对心脏健康状况有疑惑,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医生解答,还可以补充相关症状后将监测结果提交给医生,以获取更为详尽的心电解读报告。

图说:王宗敏教授团队和企业联合研发的智能心电衣

收好手持心电卡,王宗敏又拿起一款智能心电衣,穿在身上演示,“虽然它含着织物电路和织物电极,但很柔软,和内衣、秋衣一样,可以很方便地穿身上,从婴幼儿到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身形进行号码选择。代替传统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在工作、学习、生活各种场合,随时监测你的心脏情况。而且,这款心电衣还能像普通衣服一样水洗。”

他们联合企业协同研发的,还有一种可以服务超长时程的单导联心电贴,贴在身上后可连续监测7天,佩戴期间可以正常运动、洗澡,哪怕游泳也不受影响。

与此相对应的传统场景是,老百姓在需要做心电图时,大都是到医院或者社区卫生站,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操作下,通过静态心电图机,进行30秒的静态心电图监测。如果发现心脏有疾病,或者没有捕捉到隐匿性心电异常或突发性的心电事件,还需要通过佩戴12导联动态心电仪Holter进行24小时乃至更长时间的监测。

有没有可能把心电监测这件事儿,变成像测血糖和血压一样,在家就可以完成?为了做成这件事儿,8年前,王宗敏教授团队牵头启动了“面向大规模人群的柔性可穿戴心电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及应用”项目。

构建规模最大的精标注心电数据库,服务惠者近3000 万人次

如今,因心血管病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特点,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现患病人数约为3.3 亿,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是心血管病。

王宗敏说,心血管病的防治,总结起来就是“常、长、早”三个字。常,是经常监测;长,是长时程监测;早,是危急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说:王宗敏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部分)

这8 年来,针对传统心电监测技术难以捕捉隐匿性心电异常和突发性心电事件的难点,以及监测设备佩戴繁琐、舒适性和便捷性差、无法满足多场景监测需求的堵点,他带领樊好义、潘赟以及博士生硕士生等团队成员,在柔性可穿戴信号采集、海量心电数据智能标注、心电人工智能预警和大规模人群高并发服务平台等方面,突破多个关键技术瓶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研发了心电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了“常、长、早”的预期效果,“可以说,革新了国内心电监测服务的应用场景。”

截至目前,该项目己服务于全国100多个市县的500多家医院,并在河南省 18个地市建设了108 个县域心电会诊中心,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实时会诊,累计服务惠者近 3000 万人次。

据王宗敏介绍,在偏远地区的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医生尚不具备心电图的诊断能力。现在,利用AI心电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监测完后可以直接给出人工智能分析结果,有疑问的还可以提交给省级三甲医院的医生审验。“我们人工智能诊断的能力,已经基本达到中高级心电医师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对静态心电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

此外,攻克了传感电极材料、制衣面料研制等技术难点的柔性可穿戴心电衣,也己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是全国唯一实现自动化量产的智能心电衣产品,出口欧美等六十多个国家。

让他感到骄傲的是,他们还通过创新人机融合心电智能标注技术,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精标注心电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有300万例的规模。”

一堆人做一件事儿,让数据活起来形成新质生产力

几天前,我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

在2023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也首次提及要发展“银发经济”。

接受记者采访前,王宗敏还在忙着给研究团队开会,讨论和布置接下来要深入开展的项目工作。他希望,能让围绕心脏疾病的数据活起来,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怎么才能让这些数据活起来?

王宗敏说,这件事儿光靠医科不行,光靠工科也不行,医工要交叉融合,得要协同创新。

什么是协同创新?几年前,他请教过时任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刘炯天的答案简短又形象,他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一堆人干一件事。”

王宗敏举了个例子,比如,“面向大规模人群的柔性可穿戴心电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及应用”项目,单靠谁都不行,必须得协同高校、医院、企业等单位,“一堆人都干这件事儿,这件事就干成了。这就叫协同创新。”

难点在于,怎么让一堆人干这一件事儿?他觉得,这就得靠机制、体制创新,“楼书记在咱们省的经济工作会上也特别强调,高校要拆除机制体制的围墙。”

要干成一件事儿,还得围绕一个目标有共同的远大理想。

在王宗敏看来,理想看似很空,其实不空,非常重要。当然,光靠理想也不行,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就像我们构建的300万例数据精标注数据库,这种数据基础建设的工作,需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的重大科研项目也应该设专项来支持这类工作。这样,河南就能占领人工智能领域的制高点。”

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做研究方面,他也给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了一些建议。“一定要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不能仅从论文当中发现问题,应当从一线实践当中发现问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未来,王宗敏说,他会和团队一起继续做好现在这件事儿,降低成本,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关新闻

站点地图 Powered by benefm

© 2024 深圳市善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58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