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心源性猝死
猝死是指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内因或无外因的作用下,突然和意外的发生非暴力性死亡。
由于对“突然”缺乏统一的规定,所以在时间分类上可分成:
● 瞬间死亡或即刻死亡: 患者在发病后数秒、数分钟内死亡;
● 非常突然死亡或暴死 : 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死亡;
● 突然死亡: 出现症状在1~24小时内死亡。
猝死可发生于任意年龄,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青壮年、老年人。猝死发生于平素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的人。
就诊科室
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
基本病因
● 猝死是一种临床表现,多种疾病均可引发。
● 猝死病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
● 心源性猝死通常是由于心脏器质性疾病、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占猝死总体人群的80%以上。
● 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存在猝死家族史者建议全面筛查心脏疾病。
●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剧烈运动是猝死的高危因素。
症状体征
多数患者猝死前并没有预警症状,猝死的典型症状为突发的意识丧失。
预警症状:多数患者猝死前并没有预警症状,故猝死难以预测。存在不明原因的晕厥的患者应该提高警惕。部分患者在猝死前数天或数月会出现气短、胸痛、疲惫、心悸等非特导性症状。
典型症状:猝死的典型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可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皮肤苍白或发绀、大小便失禁,并迅速发生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因猝死原因不同,猝死前短时间内可存在剧烈胸痛、严重呼吸困难、突发心悸、眩晕等。在一些猝死的患者中,猝死前可出现短暂的癫痫发作。
相关检查
● 查体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寻找可能给的病因和紧急处理因素。查体可发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等。
● 心电图(善行医疗智能心电衣12导联动态心电记录仪)
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可持续进行心电监测。心电图可以明确猝死患者有无急性心肌梗死,可协助判断猝死患者是否存在可以电除颤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
● 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
可迅速判断猝死患者血氧水平、酸碱紊乱程度,协助寻找猝死发生的原因,以便迅速纠正猝死相关的因素。酸中毒水平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其他血液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肌酶、胰酶等,这些检查均可协助医生寻找猝死发生的原因
● 影像学检查
心脏超声
评价心脏情况,包括识别心包填塞、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等。
心脏造影检查
可检查或疏通阻塞的心脏血管。
胸部X线、胸部超声
明确有无张力性气胸、肺部感染、肺水肿等。
健康小知识
● 保证规律的作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加强体育锻炼。
●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掌握个人健康状况。
● 体检发现问题后,不要讳疾忌医,及时就医治疗,相互督促规范治疗。
● 慢性疾病患者注意遵医嘱进行疾病管理。
● 家中自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 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应学习急救相关科学知识,掌握力所能及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 CPR)技术。